李女士多年前为自己投保了一份重疾险,每年按时缴纳保费,为自己的健康保障添砖加瓦。某天,她接到一个自称是某知名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电话,对方精准说出了李女士的投保信息,这让李女士放松了警惕。对方告知李女士,她所购买的保险产品收益太低,现在公司有一款专门针对老客户推出的“专属理财计划”,不仅收益远超她现有的保险,而且还能提前支取,灵活性极高。同时,还承诺协助李女士办理退保手续,整个过程“无缝对接”,不费周折。
被高额收益冲昏头脑的李女士,在对方的一步步引导下,前往保险公司办理了退保。退保后,按照对方指示,将所得退保金全部转入了一个指定账户,用于购买所谓的“理财计划”。起初,李女士还能收到一些小额的“收益”短信,让她深信不疑。然而,几个月后,当李女士想要再次查看收益并支取部分资金时,却发现再也无法联系上对方,那个所谓的理财账户也已被冻结,她投入的退保金血本无归。
1. 退保损失风险:保险产品在退保时,尤其是在缴费前期,退保价值往往远低于己缴保费总额。像李女士这样中途退保,不仅失去了原本重疾险提供的长期健康保障,还承受了高额的退保费用损失,使得多年积累的保障付诸东流。
2.诈骗风险:此类“退保理财”骗局中,不法分子多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投保人信息,以专业、贴心的话术骗取信任。他们所谓的“理财计划”根本就是子虚乌有,一旦骗得资金,便迅速失联,将投保人的钱据为己有。这些诈骗团伙作案隐蔽、手段狡猾,常利用网络转账、虚拟账户等方式转移资金,加大了警方侦破与资金追回难度。
3.合同违约风险:正规保险合同受法律保护,明确约定了双方权利义务。投保人贸然退保转投不明来源“理财”,等于单方面违约,后续若发生保险事故,将无法获得原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,让自己和家庭暴露在风险之下。
1.接到陌生电话提及保险理财业务,务必提高警惕,切勿轻信对方说辞。正规保险公司不会通过这种方式诱导客户退保另投产品,如有疑问,可直接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线.仔细甄别理财产品信息。合法合规的理财产品均由持牌金融机构发行,可通过监管部门网站查询机构资质、产品备案情况等。对于收益过高、承诺保本保息且手续异常简便的“理财”,基本都是骗局。
3. 珍惜已有的保险保障。保险是为家庭财务保驾护航的重要工具,在退保前应充分评估自身保障需求、退保损失及替代方案。若确实有理财需求,建议咨询专业理财顾问或到正规金融机构,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产品,避免盲目跟风退保,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