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的市场今天这个板块涨停,明天那个概念爆炒。可热闹是他们的,我们散户呢?十个里有九个在亏钱!
市场现在是「外部杠杆型行情」。资金全凭消息面推动,我们这些散户稍微慢半拍,不是高位接盘就是低位割肉。
更可怕的是,市场现在流行「预判你的预判」的游戏,我们散户在这上面吃的亏,能堆成一座山了!
就拿最近的稀土板块来说吧。明明利好不断,股价却持续回调。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?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扒一扒。
市场一旦暴跌,管你是真金白银还是破铜烂铁,统统被恐慌情绪淹没。就像昨天的暴跌,泥沙俱下,谁也别想独善其身。
但就在这种非理性的恐慌中,最惨的是什么?是那些被错杀的好股票!稀土板块就是今年典型的大牛股,也是眼下这场情绪风暴里被错杀的活教材。
更讽刺的是,稀土还有实实在在的利好。SWB明确表示要加快对稀土相关出口许可申请的审查。
这意味着什么?稀土这张王牌,我们不仅要握在手里,还要精准发力,打出王炸的效果!
稀土这波调整的轨迹特别耐人寻味。关键的时间节点在哪?5月12日!那天,我们和大洋彼岸达成了一些初步协议,市场情绪缓和了一点。稀土板块应声就开始调整了。
很多散户一看谈判有进展了,就想着:稀土这张牌是不是暂时不用打了?利好出尽了?于是纷纷抛售。但冷静想想:稀土的长期逻辑真的改变了吗?
管控稀土出口、把它作为战略筹码,这是板上钉钉的国策!是我们手里为数不多能卡别人脖子的硬家伙。
这次SWB表态加快审查,更是强化了这一点。谈判缓和是暂时的,战略是长期的。这个根本逻辑,一点没变!
那问题来了:为什么5月12日之后稀土调整得这么顺畅?仅仅是散户恐慌抛售吗?事情没那么简单!
这里头十有八九有机构资金在配合市场利空,故意打压股价。他们借题发挥,放大恐慌,再顺势砸盘,压低吸筹。说白了,这就是机构利用市场情绪和短期利空消息,导演的一出假摔好戏!
目的是什么?就是把那些看不清大局、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散户洗出去,同时让自己能在更便宜的位置拿到更多筹码。
散户看到的是稀土不行了,赶紧跑;而机构看到的可能是短期干扰,长期更硬,正好低吸。
这就是当下这个「外部杠杆型行情」里最残酷也最常见的玩法——情绪被无限放大,成为大资金收割散户的最佳工具。
我曾经也像大多数散户一样,被表面的涨跌和喧嚣的消息搞得晕头转向。记得有一次,我看好一只股票,利好也多,就跟着追高进去。结果那票跟中了邪似的死活不涨,横盘震荡得人心里发毛。
熬了半个月实在扛不住割肉离场,刚清仓没两天,股价蹭地一下就起飞了,直接连拉三个涨停板!那会儿我直拍大腿,心想咋就这么倒霉?
后来复盘才发现,根本不是运气差的事儿!股市玩的就是预期你的预期,当你觉得这是个机会的时候,大资金早把你这点心思摸透了,偏要压着股价不涨。
后来我开始使用量化大数据系统才发现,普通人看走势就是来回震荡,觉得没搞头就懒得关注。但大数据看到的完全是另一回事!
这是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大数据模型扒出来的机构交易行为数据图。蓝色K线每次冒出来都是机构在震仓洗盘,偷偷摸摸捡便宜筹码!
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每次蓝色K线冒头,都是股价阶段性低点,其实机构正躲在背后吸筹呢!尤其是第四次震仓那回,之后反手就是一波暴涨,直接拉了60%!
判断真假震仓得结合两组数据:第一张图里的蓝色K线,到了第二张图就是蓝色柱子!这是之前卖出的资金又偷偷回来抄底了!看第三张图里的橙色「机构库存」数据非常密集,明摆着机构已经控盘了。
现在我算彻底想明白了,散户想在股市里赚钱,就得摸透机构的操作套路。现在我跟盘就盯着数据走,再也不跟K线图较劲了。
根据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市场上有180家股票正在被机构强势震仓。这不是小数目啊!我们散户得把心眼儿提到嗓子眼儿,千万别一不留神踩进坑里。